他是金龙鱼、香格里拉的幕后老板,大马首富,多次帮助中国;邓小平称他是引路人
母国危难之际,不计得失,真乃华人之光也!
世界华人周刊专栏作者:顾景言
新闻背后,有你不知道的世界
全文2755字,读完大约4分钟
今天的中国国际贸易中心,建筑面积110万平方米,有150多个足球场那么大。
仅其中的国贸商城,2016年营业额就高达56.5亿元,相当于每天收入1500多万元!
真是个“超级印钞机”。
国贸中心坐落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中央商务区,今天已是首都地标、人潮如织、光彩夺目,可时光倒回上世纪80年代前期,当初却是举步维艰的。
中国国贸建筑群
1980年代,国门打开、招商引资,面对着略显寒酸的家当,国家领导人提出:我们要建一个拿得出手贸易中心。
可钱从哪里来?国外财团有钱,但附加了许多苛刻的条件,让领导人们很生气。
关键时刻,一个人站了出来:“我们要争志气,不要给外面人看不起我们华人,这个事情,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。”
这就是马来西亚华人,郭鹤年,骨子里透着中国人的骨气。
郭鹤年
郭鹤年长期占据着马来西亚首富位置,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华人,凭借卖糖竟然卖出了800多亿的身价,控制了亚洲的白糖产业,他旗下的公司,在一国经济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:
面粉产量占马来西亚市场的45%,航运运载量占马来西亚远洋运输总量的20%,糖产量占全球市场的20%。
图片来源:马来西亚南洋网
很多人可能还是对“郭鹤年”这个名字感到陌生,其实大多数中国人都曾和他有过“业务往来”,只要你买过金龙鱼的食用油。
郭鹤年,也是金龙鱼的老板。
我们耳熟能详的香格里拉酒店、嘉里集团、南华早报(2016年卖给马云)……都是郭家的产业。
郭鹤年的商业帝国(来源:Wall Street Journal)
1923年10月6日,郭鹤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的一个华人家庭。他是家里第三个孩子,父亲之所以给他取名为“鹤年”,是因为家里当时在做粮食生意,希望每年都是丰收年,能有好的收成。
他的父亲郭钦鉴原本是中国福建人,1909年受到下南洋浪潮的影响,跟随几位哥哥一起来到马来西亚谋生。
郭氏兄弟先后干过许多辛苦的工作,兄弟几人共同经营一家做粮食生意的“东升公司”,终于在南洋站稳了脚跟。
郭鹤年出生的时候,郭钦鉴已经成为东升公司的主要负责人之一,家中已颇有资财,称得上是小康之家。
年轻时的郭鹤年(来源:successstory.com)
郭鹤年因此有了接受良好教育的条件,他自幼成绩优异,先后就读于新山英文学校和新加坡的莱佛士学院,眼界得到了很大的拓展。
然而在1948年,郭鹤年遭遇了一场变故:他的父亲郭钦鉴突然去世了。
郭钦鉴的去世,使郭家面临分家。
虽然颇有资财,但是分了家力量也就小得多了。在郭鹤年母亲的建议下,兄弟们把钱凑到一起,重新入股,郭家的企业并没有因此分崩离析。
25岁的郭鹤年,由于能力出众,被众多兄弟推选为掌门人。
一夜之间成为了掌控家族企业的少帅,年轻的郭鹤年感到压力很大,只能兢兢业业谨慎从事。
却不料天有不测风云,1953年,他的二哥由于参加马共而牺牲,郭家也因此成为政府的眼中钉,被政府监视。
郭鹤年(左)与母亲及大哥
在政治压力下,郭鹤年感到喘不过气。但是对家族的责任感使他不能无所作为,他选择了前往英国,在这个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商业技巧。
1957年,马来西亚独立之后,郭鹤年迅速回国。他利用在英国学到的商业知识,把目光放在了糖业上。投入大量资金,建立起马来西亚第一家炼糖厂。
郭鹤年的商业眼光精准独到,白糖属于生活必需品,市场非常广阔。再加上以前马来西亚没有炼糖厂,郭鹤年此举无异于成为了第一个吃这块肥肉的人。
除了眼光和智慧,郭鹤年的勤奋也异于常人。他可以为了分析获取有效的商业信息连续几天不吃不睡,仅仅为了比对手提前知道市场情况。
凭着这股干劲,在40岁那年,郭鹤年成为了赫赫有名的亚洲糖王。
我们现在经常听到一句话,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。郭鹤年的成功,正是得益于他父母的言传身教。
郭钦鉴虽然是一介商人,却也秉承“君子爱财取之以道”的古训,恪守商业道德,把诚信看得比什么都重要。他一直教育孩子们要“一言九鼎”,答应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,这种重信守诺的商业道德是郭氏家族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。
而给郭家带来巨大财富的,更是郭钦鉴父子的家国情怀。
新加坡香格里拉大酒店
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后,远在南洋的郭钦鉴忧思故国的安危,迅速号召马来西亚的华人华侨,为战乱中的祖国募集大量的捐款,支援抗日。
郭钦鉴的这种爱国精神给郭鹤年很大的影响。
在1973年,物资匮乏的中国十分需要白糖,郭鹤年毅然接受委托,为中国购买了30万吨白糖,为国家缓解了燃眉之急。这位马来西亚的华人富商,首次给北京的高层们留下了深刻印象。
1990年,中国国贸一期建成开业
到了1984年,当中国需要建设国贸的时候,严重缺乏资金,面临着国外财团漫天要价的窘境。郭鹤年再次不计得失地站了出来,揽下了这个工程。
郭鹤年四处筹集资金,在许多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,仍然毫不犹豫地将整整5亿美金的巨款全部投入国贸的建设之中。
邓小平接见郭鹤年
郭鹤年做出这个决定,并不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,而是以一个爱国者的身份。
当时建国门附近那块地是很荒凉的,有人劝他,别一股脑把钱都砸进去,万一赔了呢?郭鹤年却不为所动,仍然坚持自己的报国之意。
1990年,邓小平在繁忙公务中,抽出40分钟接见郭鹤年。交谈中,邓小平说:你和我一样,都是引路人的角色。可谓,英雄相惜。
有家国情怀的商人,运气都不会太差。
郭鹤年的赤子之心得到了邓小平的赞赏,邓小平曾亲自接见他,给予高度评价。
其他的领导人也记住了这位在中国困窘时施以援手的爱国华侨,这给他后来在大陆的生意带来了许多便利。
江泽民接见郭鹤年
而郭鹤年耗费巨资投资的国贸,如今的盛况无需赘言,110万平方只租不售的商铺,已经成为他的商业帝国中的一座金矿。
正如郭鹤年当初所说的,只有国家发展好了,人民才有好日子,企业也才能更好地发展。
“亚洲糖王”“酒店大王”“粮油大王”“马来西亚首富”,这些令常人艳羡不已的头衔却并没有使郭鹤年满足,在商界叱咤风云的他,把精力投向了慈善事业。
东方人往往更倾向于把所有财富都留给子女,郭鹤年却对此并没有什么执念,他对财富的这种淡然态度得益于他的母亲。
郑格如和三个孩子
他的母亲郑格如女士曾在铁板上刻上一句话:“儿孙能如我,何必留多财,倘若不如我,多财亦是空,不为自己求利益,但愿大众共安宁。”
赚的钱要回归社会,越多越好。这一直是郭鹤年的人生信条之一。晚年的他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,曾在2005年一次性向中国的“希望工程”捐赠5000万,并资助多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。
2008年汶川地震后,郭鹤年家族、郭家企业香港嘉里集团,向灾区捐款港币、人民币合约1.3亿元。
2013年,郭鹤年捐赠一亿马币给厦门大学马来西亚分校,这笔钱折合人民币大约为两亿元。
1993年,在接受香港《大公报》专访时说:“我的心分成两瓣,一瓣是爱我生长的困家,一瓣是爱我父母生长的家乡。”
在如今的南亚和东南亚的很多国家,华人由于天生的勤劳和聪慧,往往掌控着一国的经济命脉。虽然已经远在南洋,华人们的家国情怀却从未泯灭。
从抗日战争时期的踊跃捐款,到改革开放时期的大力投资,华人从未忘怀母国的命运。
郭鹤年正是无数南洋华人的缩影之一。
太史公曰:“常思奋不顾身,而殉国家之急。”
郭鹤年虽然已经是马来西亚国籍,但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济世之意,却已经融在了他的血脉之中。
母国危难之际,不计得失,真乃华人之光也!
【世界华人周刊(wcweekly)版权所有】
华哥(zglgag168)编辑
世界华人周刊人物专题,戳下面
【点击蓝字可以直接跳转到文章】
《世界华人周刊》长期面向海内外征稿、征集写作线索
投稿邮箱:wcweekly@yeah.net
回复关键词“投稿”查看详细说明
▼
长按二维码 关注看更多
华哥精选了几款商品,点击 阅读原文 查看 ↙↙↙